新聞中心
Press center
|
【副會長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作品 | 化廠為園:中車成都機車車輛廠舊址一期改造更新來源: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公號 張廣源 / 攝 01 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的機車車輛廠原址。該廠始建于建國初期,是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機車車輛廠。伴隨著產業升級,制造、維修功能逐步外遷,中車集團通過與規劃部門協作,將老的廠區轉化為城市開發用地。此次改造設計的重點是整個廠區內最核心的一個地塊,占地約3.5公頃。三座廠房集中在地塊東側,緊密相連,從北至南依次為聯合車間、組合車間和柴油機車間:它們建于不同年代,體型和建造方式各異,其中聯合車間建于上世紀50年代,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三座廠房形成的連續“人字型”山墻早已成為一代代中車人共同的回憶。地塊西側相對空曠,只有煙囪、棚架以及多條軌道等工業設施。 區位 廠區歷史 場地內的元素 02 以點成面 此次任務改造的對象既非某座單一廠房,也不是由若干地塊組成的更大范圍的廠區,而是位于同一地塊內、相距不遠的幾座廠房和若干構筑物。如何不限于在一座廠房內部進行“裝修”式的改造,而是尋求一種系統性、整體化的“介質”整合場地內所有的保留元素,是設計最初需要解答的問題。這座廠區因火車而生,火車無疑是這里有別其他工業遺址的核心特征。以列車車廂為概念母題,既可以“扣題”,也能夠成為貫穿整個用地的要素,實現“以點成面”的效果。 我們設想通過桁架結構和輕質表皮構建一座座“車廂”型單元,容納文創辦公一類較為安靜、私密的功能,彼此延南北向錯動排列,與東西走向的廠房及軌道形成垂直交錯的布局!败噹敝碌氖讓涌臻g是由玻璃界面圍合而成的一座座店鋪,店鋪之間是各自的外擺區和公共空間。廠房外墻多數予以修繕保留,屋面則全部替換并隨機設置玻璃天窗。保留外墻更新后形成的“外殼”既可以遮風擋雨,又不阻隔陽光和空氣的進入,室內外空間相互交融。高處的“車廂”和首層的玻璃體一同作為新介入的肌體被置入到“外殼”中,新舊映襯。北側聯合車間和南側柴油機車間均采用上述方式,“車廂”穿插于幾座廠房之間,并在中部的組合車間內部“破墻而出”,相互對望。 概念草圖 概念分析 改造方案整體鳥瞰效果圖 改造方案整體軸測示意圖 03 先中后邊 “以點成面”的策略雖然具有整體性、系統性,但也存在實施起來靈活性不足的問題。由于對聯合車間等主要廠房的功能業態論證尚不充分,以及成本控制的原因,業主決定暫緩改造多數廠房,但希望我們能夠在地塊內合適的位置,通過既快又省的方式進行一期改造,以滿足其商業營銷的需求。與“以點成面”一樣,我們希望分期策略也是一種整體性、結構性的方式,能夠統領整個地塊。 一期鳥瞰 李季 / 攝 地塊西半邊雖然沒有主要廠房,但是遺留著的車棚、軌道和煙囪無疑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改造利用的空間;地塊東臨城市干道,并設有兩條地鐵線路的出入口,是人流主要來向。因此,我們希望以一條東西向的軸線作為一期改造的骨架,東接蜀龍路和地鐵口,西連景觀區。位于三組廠房中間的組合車間恰好建成時間最晚,與兩側廠房相比保留價值較低,在室內功能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將其改造成為半室外活動空間,與西側景觀區連為一體是最合適的選擇。同時,在組合車間的正西面,遺留著原來檢修車輛的交車庫,體量雖小但雙“Y”型的結構形式特別,加以利用可以滿足業主展示和接待的需要。于是,組合車間轉化而來的“四季花園”和由交車庫改造而成的藝展中心構成了東西走向的核心空間,連同地塊西側圍繞軌道、煙囪而成的室外景觀成為我們一期改造的范圍。組合車間從封閉的廠房轉化為室外花園,交車庫則從構筑物變換成小型展廳,內外之間的切換也是空間意味的互文。 一期改造中的景觀軸線 張廣源 / 攝 04 化廠為園 四川溫潤的氣候和成都人閑適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覺得當工業生產的任務消退,還民于一座被自然填充的花園既是適宜的,也是有益的。盎然生機是對剛硬冰冷的廠房和機械最理想的調和。 四季花園(組合車間)概念示意 拆除屋面后的組合車間取名“四季花園”,意在塑造一個無論何時都能充滿自然生氣的城市客廳:在保留原有綠色水磨石地面的基礎上,局部切出大小不一的若干區域,或為綠丘,或作水塘;綠丘上的草花和池邊水生植物,結合霧噴系統形成濃郁的花境氛圍;平坦處設置適合商業活動的平臺以及雕塑,蔥郁之中也傳遞著商業氣息;在框架柱之間架設的棧道、平臺和樓梯,為游人提供了不同尋常的空中體驗,既可遠望一期改造的整體面貌,也可近觀貼近框架柱栽植的水杉。 四季花園 張廣源 / 攝 “機車展場”位于場地西北角,由一片密布軌道的區域改造而成,植物和車廂是這里的主角。軌道之間除了保留場地中的細葉芒以外,再配置各類觀賞草,如同一條條斑斕的彩帶。與軌道方向垂直架設一條凌空棧道,從四季花園出發,經過藝展中心來到展場上方,將一期改造區域串接起來。 場地西南角樹立的一對煙囪是這里又一處代表性景觀,圍繞它們以紅磚打底、鋪陳,并設置一條路徑從它們中間穿過,使通往中間藝展中心的過程更具儀式感。 機車展場 張廣源 / 攝 保留的煙囪 張廣源 / 攝 西入口 張廣源 / 攝 05 借故作新 借故作新包含雙重涵義:其一,依附于舊遺存添加新元素,新和舊共存、共生,并整合成為承載新功能的建筑空間;其二,工期緊張、造價有限,使我們在設計中更珍惜場地上遺留的“物件”,大到廠房的構架、墻面,小到電桿、枕木盡可能物盡其用、使文化性和經濟性得以兼顧。 在組合車間的框架柱和天車梁上增建鋼質樓梯和不同標高的平臺、棧道,使原本體驗單一的高大空間更為立體、豐富,充滿趣味,使之成為一期改造中的特色空間,也為遠期改造中兩側廠房與中部的“四季花園”相互銜接提供多樣的路徑。通過四邊新加玻璃和鋁板幕墻,將原本是座構筑物的交車庫改造成為可供展示、營銷、辦公等多功能使用空間。在“借故作新”第一重涵義中,無論是四季花園中的金屬構件還是藝展中心外墻所用的氧化鋁板,均精細而不失內斂,與原有廠房粗糲質感形成反差的同時也避免突出自我。 藝展中心(交車庫)概念示意 藝展中心 夏至 / 攝 藝展中心 張廣源 / 攝 與第一重涵義不同,在室外景觀的設計中,“借故作新”則更多體現在給原有物件重新“安家”,改變其呈現的狀態,使其似曾相識卻又煥發新生,成為這片花園中一處處小的驚喜:組合車間西端的幾組牛腿柱在整體規劃中需要拆除,我們將其作為景墻用在重要的路徑和場所,拆下的天車粱兩兩對拼作為架空地面擺放在四季花園之中;原有軌道上的預制混凝土枕木被設計成踏步,而木質枕木則被鑲嵌在四季花園東入口廣場的鋪地之間;原有軌道邊的電線桿用在新設的月臺入口作為擋墻,與內透光結合打造成有趣的入口場所;周邊場地上的預制混凝土管道也被我們“如獲至寶”地撿了回來,通過挖出一個個圓形孔洞,轉變為一處充滿童趣的室外活動設施。 四季花園東側的山墻 張廣源 / 攝 四季花園中再利用的天車梁 張廣源 / 攝 利用框架柱和枕木重塑而成的月臺 張廣源 / 攝 06 結語 一期改造的成果滿足了業主階段性商業營銷的訴求。隨之而來的遺憾是,二期改造投入大、商業定位尚未明確等現實問題,導致聯合車間和柴油機車間改造暫時擱置,“車廂”的概念最終沒能實現。 即便如此,在從整體概念到一期改造落地的過程中,我們圍繞拆和留、先和后、新和舊等問題的思索以及隨后展開的一系列設計策略,仍然為將這片工業用地轉化為富有生態、充滿活力的場所提供了一個較為理想的開端。 項目位置 成都市成華區 業主 中車集團 建成時間 2019.5 建筑面積 1600平方米 方案設計 崔愷 喻弢 曾瑞 胡水菁 竇森 主持建筑師 崔愷 喻弢 建筑專業 胡水菁 曾瑞 時紅 婁莎莎 景觀專業 馮君 于然 李小妮 施惠慈 室內專業 饒勱 張哲婧 總圖專業 余曉東 結構專業 劉巍 張曉旭 劉川寧 給排水專業 黎松 林建德 暖通專業 劉燕軍 電氣專業 甄璐 泛光照明顧問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分公司文旅創新中心 建筑攝影 張廣源 李季 夏至 |